北京电影学院:紧跟时代,在科创平台与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果丰硕
北京电影学院:紧跟时代,在科创平台与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果丰硕
来源:前线 作为首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北京电影学院始终牢记电影报国初心,自觉将办学实践融入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大局,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彰显使命担当。
未来已至,北京电影学院紧随时代潮流,致力于打造“未来影像学”的实验基地,立足于电影行业的需求,为我国影像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行动将产生何种成效?令人充满期待。
布局未来影像学
北京电影学院在巩固其传统强势学科的基础上,正着力发展交叉学科领域——“未来影像学”。这一学科依托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尖端技术,涉猎了未来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展示、舞台艺术、游戏开发等多个新兴影像形态。2024年,学校迅速响应,设立了相应的中心和研究院,并被认定为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高校。这些举措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助力行业适应新兴业态的发展。
学科融合潜力大
学校依托“艺术学、工学、设计学”三大学科的优势,挖掘出多方面的潜能。艺术创作与技术相融合,使得作品兼具科技气息与艺术魅力;产业管理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文化传承与创新借助先进技术得以实现;学科间的融合提升了传播效果,学术体系也在不断进步,为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AI课程建设成果多
在人工智能的潮流中,学校开启了“人工智能 ”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各个学院依据自身的特点,推动了课程的发展,并举办了教师关于AIGC数智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坊。到2024年,已经在AI作品创作、场景应用、影像规范、专利产出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就,这些成果旨在提升学生运用AI技术进行电影制作的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创作者必须同时精通分镜表达和算法运用,这是北京电影学院致力于培养“艺术与工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教育和科技、人才三者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北京电影学院通过“四链”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各院系致力于培育既擅长艺术创作又精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电影产业输送了高水平的后备力量。
育人生态良性循环
学校依托“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优势,将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这样构建了“教学、创作、产业”相互促进的育人体系。学生的作品,比如AIGC短片《宇宙牧场》,就展现了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又如冬奥开幕式中的《雪花》节目,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这些作品共同展示了中国在数字艺术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新技术书写新篇章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于1950年,在光影与科技的交汇点上,开启了我国影视教育的新纪元。师生们活跃在各个前沿岗位,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艺术表现,都追求卓越。学校建立了国内影像数据库,设立了研究机构,成为了技术创新的摇篮,未来将持续助力我国电影产业的进步。
你如何看待北京电影学院设立的这个“未来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它对于我国电影行业的长远进步可能会带来哪些重大的改变?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