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2025年6月20日上午!吴冠平教授谈信息熵增时代影像理论

2025年6月20日上午!吴冠平教授谈信息熵增时代影像理论

2025年6月20日上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建构or描述—信息熵增时代的影像理论》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传媒学院教授杨光祖主持

你或许会想知道,在信息量不断膨胀的时代,影像学理论与艺术创作遭遇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一场学术研讨会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讲座概况

2025年6月20日,上午时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主编吴冠平教授莅临我院,举办了一场以《建构与描述——信息熵增时代的影像理论》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传媒学院的杨光祖教授主持,吸引了202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们的广泛参与。大家对此讲座充满期待,渴望从中汲取新的知识。

影像理论体系剖析

吴冠平教授对影像理论体系的层级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首先从胶片电影这一核心层次讲起,接着阐述了数字影像的次级层次,最后又介绍了动态数据可视化的高级层次。通过这样的讲解,他呈现了影像技术发展的漫长历程。这使我们得以窥见影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轨迹,同时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影像技术未来可能蕴藏着更多未知的潜力。

信息熵增时代影像特征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工资_北京电影学院教授_中国电影教授

教授提到,在信息熵不断上升的时代,影像领域出现了信息杂音、数据质量下降以及同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显著提高了影像创作的挑战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想克服这些难关并不简单。以当前信息量爆炸的网络环境为例,影像作品很容易在众多内容中被淹没,想要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

创作可能性探索

吴冠平教授面对挑战,提出了众多创作的新方向。他倡导通过干预算法逻辑,运用“熵”这一元素进行创作,探索时间性的生成,以及人工智能与共同创作的可能性。这些新颖的思路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还促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从而激发了大家探索影像创作前沿的强烈兴趣。

理论建构方向探讨

在理论构建方面,教授着重提出应通过视觉伦理和视觉识别权的视角来重塑影像社会的规范。他提出了建立可追踪、可解释的图像生成方法,并再次强调了“慢观看”的重要性。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为影像理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使得理论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实际操作。

讲座总结与启示

讲座接近尾声,杨光祖教授发表了总结性讲话。他称赞吴冠平教授的授课方式是“承前启后”的楷模。他鼓励学生们向吴教授学习,培养深层次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学生们也表示,将以吴教授为榜样,在影像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这场讲座让师生们满载而归。关于信息熵增时期的影像制作与理论进步,你有哪些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