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获中国文联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回顾60多年电影教育生涯

获中国文联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回顾60多年电影教育生涯

经谢飞教授同意,本文在人物传记春秋堂以原创发表作者:谢飞2024年,我获得了中国文联“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电影学院毕业生_北京电影学院毕业_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大戏

新中国的电影教育领域,其发展之路非比寻常,亦充满曲折与转变。从学院升级的起点,到如今模式的持续摸索,这一过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学院升级启新篇

1956年,北京电影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过去只专注于表演和编剧教学的学校,现在增加了导演、摄影、美术等多个专业,实现了向学院的华丽转身。这一行动标志着我国电影导演教育学校的诞生,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了原本平静的电影行业,激起了层层涟漪。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国电影教育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_电影学院毕业生_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大戏

在这个时期,我们借鉴了苏联的分科教学模式和精英化培养方式,就像精心雕刻一样,旨在培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每年生产的故事片数量仅有三十多部,这既是电影教育起步阶段的挑战,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

第三代导演成长路

“第三代”导演这一称呼,专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加入电影导演队伍的那一代人。在那个资源较为紧缺的时期,他们面临了诸多困难,年轻的电影导演们几乎难以找到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

北京电影学院首批导演毕业生,人数超过一百。恰逢中国电影步入“计划经济”的尾声,他们发现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接连推出了各自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开始在电影界初露锋芒,为后来的同行们铺就了前进的道路。

电影学院毕业生_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大戏_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电视领域展风采

学院毕业生在电视剧界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以1982年蔡晓晴执导的《蹉跎岁月》为例,1990年黄蜀芹执导的《围城》亦然,2000年郭宝昌执导的《大宅门》同样备受瞩目。此外,“我”执导的2001年24集剧《日出》也颇受欢迎。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学院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实力。他们在电影教育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电视剧的制作过程,进而提升了电视剧的整体质量。

第五代横空出世时

北京电影学院在重建期间,涌现出一批被誉为“第五代”的电影新秀,这些新秀成为了学院的一大亮点。他们,这些来自山区、农村和工矿的年轻人,进入学院后,有幸接触到古今中外的众多经典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_电影学院毕业生_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大戏

他们一毕业不久,作品便陆续问世,多次获奖,很快在90年代初成为世界电影节和知识界中“中国电影热潮”的核心力量,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提供了强大支持。

教育模式之探索

北京电影学院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同时也从单一的艺专院校发展成为了综合性大学。在这段历程中,学院不断进行着思考,是在原有前苏联的分科教育体系基础上继续前行,还是选择借鉴欧美的综合培养模式。

张艺谋和贾樟柯,这两位导演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才华横溢。然而,他们并非出自正规的导演教育体系。张艺谋凭借自己的努力,带着自己的黑白照片集四处奔波,最终得以见到文化部部长。学院特批他进修,这一决定后来证明对中国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教育之倡议

最近,有些人在微博和微信上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提议在中学教学中加入视听制作课程;二是呼吁将经典影片纳入教育体系。前一个建议旨在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视听创作能力;后一个建议则是希望将经典电影推广至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以此提升年轻一代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这为我国电影教育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一条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电影教育发展的深思。大家觉得,在哪些领域我们的电影教育还有提升的空间?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