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编剧、导演、演员的发展之道,及我对知识更新的重视

编剧、导演、演员的发展之道,及我对知识更新的重视

我曾总结过几句话:“没有理论支撑的编剧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化支撑的演员是走不远的。 ”这是我在生活和创作中的感悟。自从选择了以艺术创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艺术之光照亮电影人的前行之路,电影之学成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亲身感受过,理论、文学、文化素养对于影视工作者是何等关键,接下来,我将与大家一同回忆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深造契机的选择

长影厂的领导与我进行了交谈,向我提出了两个选项,其中一个是由鲁迅文学院挑选毕业生前往北大作家班进修,我幸运地获得了录取资格。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尽管如此,我内心仍有所犹豫,反复思考这个深造方向是否真的符合我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这次的选择为我今后的学习之路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

经过深思熟虑,我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踏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启了我人生中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够从这所学府汲取丰富的知识,为我的电影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别的剧作课程

在读书的时光里,王迪老师特地请到了聂哈拉塞夫教授,他为我们讲授了一个月的剧作课程。能有机会聆听专业领域教授的授课,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激动,对这门课程充满了期待。聂哈拉塞夫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们得以接触到全新的剧作观念。

王迪老师身兼剧作家与电影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他在教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所设计的这门独特的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为我们的创作未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拉片子”的收获

电影属于一次性体验的艺术形式,然而通过逐帧分析,即“拉片子”,我们可以填补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遗漏。在求学岁月中,我们常常参与“拉片子”的练习,这样的做法能让我们深入剖析电影的结构、节奏以及表现技巧等方面。

这些经验对于我毕业后从事剧本创作和拍摄工作极为重要,同时,在我担任长影主管文学艺术创作副厂长期间,无论是审核剧本和影片,还是与知名编剧、导演进行交流,都让我拥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底气,这一切都源于在校园里“拉片子”时的锻炼。

难忘的郑洞天老师

郑洞天老师当时已经执导了《邻居》、《鸳鸯楼》等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影片,然而他为人非常随和,并不摆大导演的架子,穿着打扮也颇为随意。与他交谈,总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宛如与老友闲聊。

他口才出众,知识渊博,与他畅谈无边际的话题,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实则也是一种面对面的艺术交流。他在《大众电影》上发表的创作心得,观点明确,我特意撰写文章回顾与他交往的经历,并戏称他将宝贵的创作体会留到了我们毕业后才与我们分享。

和谐的师生关系

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间相处融洽,用“亦师亦友”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记得王迪老师为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老师那真挚的话语,以及对我们未来的期望,都让我们深受触动。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更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沟通之上的纽带,这样的氛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使我们能在学习旅途中心怀温暖。

优秀的同窗校友

许多同学在入学前就已经将剧本搬上了大银幕,比如《月亮湾的笑声》等作品,它们是他们创作的起点,那时他们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他们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相互激励。

毕业后,我见证了那些杰出校友们的辉煌成就,文学系的小学弟小学妹们也创作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这让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同时也激发了我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在求学的路上,是否曾遇到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或同窗?若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将它分享出去。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