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78级同学十年聚首,谢园等校友相关事迹回顾
1993年2月78级同学十年聚首,谢园等校友相关事迹回顾
1993年2月,78级全体同学在学院朱辛庄旧址举办十年聚首活动 杨静(1955级表演专修班校友) 于洋(1955级表演专修班校友
电影领域内,一个入学决定往往意味着人生轨迹的重大转变,而一所学院的选择更是对一个人未来电影道路的塑造至关重要。回想起那年的入学决定,至今仍让人感慨良多。
幸运抉择
那一年,我手握电影学院和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未加思索,我坚定地踏入了位于小西天的北京电影学院。这一决定,宛如命中注定,引领我踏入未知而迷人的电影领域,开启了我个人的电影故事。
电影真谛
入学之后,我开始了对电影意义的探索。之前,我总觉得电影不过是让人发笑的娱乐,或者是白布上动态画面带来的新奇。然而,在这里,我逐渐领悟到,电影本身就是人生意义的体现。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深层地包含了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这让我对电影有了全新的理解。
学院之功
法国媒体对北京电影学院以及我们这一代的“学院同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学院正在重塑形象。学院的教学方法得当,激励我们挖掘在乡村、边疆等艰苦环境中的经历,并提炼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电影主题。学院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技能,使我们能够从个人经历中汲取电影创作的灵感。
理念分歧
有人认为电影不必过分看重,掌握技巧即可。然而,我们这届毕业生明白,学院不仅传授技巧,还教导我们“人究竟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的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使我们更加坚信在电影创作中要关注人性、关注社会,而不仅仅是追求技巧的表面,更要追求深层次的内涵表达。
感恩母校
母校迎来七十华诞,我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我要感谢母校,感谢那些与我同窗共读、日夜相伴的同学们,还要感谢那些给予我人生启迪的老师们。是他们,为我开启了电影生涯的大门。我的电影观念大多是在学校形成的,比如电影应该富有诗意,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风格,也成为了我电影生涯起步的坚实基石。
表演感悟
我对表演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观察力、感同身受、创造力以及热情。首先,我坚信自己的身份是一名专业演员,并且坚信舞台上的表演比现实生活更加逼真。这种信念来源于我在电影领域的学习与实际操作,同时也是我在这条道路上持续进步的信念所在。
回望我的电影生涯,北京电影学院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起始角色。在那里,我接受了教育,与同学们和老师们共度时光,这些都塑造了我现在的样子。在电影学习的旅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回忆,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