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谢飞:新中国电影艺术教育60年,导演成才关键在因材施教

谢飞:新中国电影艺术教育60年,导演成才关键在因材施教

作者:谢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我18岁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5年后毕业留校,任教于导演系

我国新成立的电影艺术领域,在培养人才方面遭遇了众多挑战,每个阶段都需要根据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接下来,我们将对北京电影学院在各个时期所采用的导演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一番回顾。

56年苏式精英培养

自1956年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在导演教育上模仿苏联模式,实施了分科教学与精英化的培养策略。所录取的学生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相当完善。然而,这些学生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教学重点转向实践引导,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比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剧作、表演以及导演技艺。当时的培养费用相当高昂,就像培养飞行员一样。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教育_北京电影学院讲师_谢飞电影导演教育经验

特殊时期阅历补足

由于时代背景,一些学生仅具备初中教育水平,基础学习有所欠缺。然而,他们在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家庭命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京电影学院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大量观看电影片段来增强对电影艺术的感知。在周末和课外时间,他们有机会观看各种“内部参考片”。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第五代”导演,他们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85 - 97 实践探索

1985年至1997年间,电影导演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投身到一线的电影制作中。为此,北京电影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为师生提供了创作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今后从事电影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时期教学改革

社会发展促使学院不断拓宽教学领域,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今,报考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教育,知识储备丰富。现阶段,教育更加注重综合课程,推行影视制作及人文素养的普及教育。学生得以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需求。

因材施教的成果

历经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教育,北京电影学院成功培育了大量杰出的电影导演。这些导演,从早期的学生群体,到被誉为“第五代”的导演,再到新时期的培养对象,他们都在国内外电影界展现活跃的身影。他们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显著增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未来展望

北京电影学院在将来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制作的技术和理念持续演变。学院需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进行调整,同时持续深化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电影专业人才。针对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学院还需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

如今电影人才培养日益进步,那么在电影学院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突破点究竟会是什么?敬请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别忘了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