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先行动莫等完美时机!作家刘恒北影大讲堂分享创作感悟

先行动莫等完美时机!作家刘恒北影大讲堂分享创作感悟

5月27日,作家、编剧刘恒在北京电影学院“北影大讲堂”,与学子们交流分享。活动最后,70岁的他笑着对同学们说,不要把他的话太当回事,“每个人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尽显长者之风。

北影分享开场

5月27日晚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大讲堂”内人声鼎沸,著名作家兼编剧刘恒莅临此地,为大家带来创作心得。年逾古稀的他,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以“人生即剧本”的独特视角开场,激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使得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热烈。

他的言辞既平和又充满内涵,巧妙地将生命与剧本相融合,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就像一场戏剧,每一个转折点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年轻学子在创作和生活方面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启示。

对张艺谋的评价

刘恒在谈论与张艺谋三次的合作经历时,充满了敬佩之情。他认为张艺谋对周围世界的观察非常细致,执行力非常强,能够迅速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电影故事。

张艺谋对自身职业特点有着明确的认识,他在遇到创作上的挑战时,总是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这一点与那些因外界环境而停滞不前或过分关注作品反响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刘恒通过这个例子,向年轻人阐明了行动力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强调行动重要性

刘恒提醒年轻人,行动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总是等待那个所谓的完美时机,有些人为了作品的反响筹备了数年,结果却错过了最佳的创作时机。在他看来,若等到所有客观条件都完美无缺再行动,往往会发现时间已经悄然流逝。

他以个人创作历程为例,阐明了一个道理:唯有不断付诸实践,方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重重阻碍和资源匮乏的问题,唯有付诸行动,方能逐步克服困难,最终达成创作目标。

编剧地位之思

在影视界,编剧往往受到冷落和忽略,然而刘恒却认为自己挺幸运的,并未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待遇。他坚信,编剧不能仅仅依赖行业的特殊关照,若想在业界站稳脚跟,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他强调,忽视编剧的工作最终会损害电影的整体品质,就如同被射出的回旋镖一般,最终会反伤电影本身。一部优秀的电影,其质量离不开精良的剧本和出色的编剧。因此,重视编剧工作,是提高电影质量的关键所在。

沉浸式写作习惯

刘恒的写作方式深得众人赞誉。在动笔之前,他总会选择一个宁静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时甚至表现得有些过分专注。他坚信,灵感便是对于那些在创作道路上付出艰辛努力的人最美好的回报。

在创作过程中,那种全力以赴的感觉如同自我救赎。为了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努力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将自己与角色和情节紧密融合,从而塑造出一部又一部生动逼真的电影故事。

台词功力训练

谈到编剧在台词方面的造诣,刘恒强调首先要保持耳朵的警觉性。他指导助手在公交车上、地铁里、菜市场等公共场合聆听他人对话,注意观察说话的节奏和语气。

他还要求助手每日撰写百句台词,并设想人物间的关联以进行锻炼。他特别指出,唯有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人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把握语言的复杂内涵,方能在台词创作上取得圆满的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刘恒除了投身创作,还体会到了关怀周围人的意义。在疫情期间,他与妻子形影不离,意识到给予家人温暖竟是如此简单。将这种情感延伸到与合作伙伴的交往中,他认识到应当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那么,当你在生活或创作中面临需要作出选择的关键时刻,你又将如何行动?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