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北京社科院举办文学与电影城市表达研讨会
2023年5月17日北京社科院举办文学与电影城市表达研讨会
2023年5月17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举办“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表达”专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肖峻峰副院长出席并致辞
2023年5月17日,一场学术盛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举行,其主题是“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表达”。众多学界专家和业界专家齐聚在此,他们分享了前沿观点。这场研讨会为城市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思考。
研讨会概况
此次“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表达”专题学术研讨会规格很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肖峻峰副院长出席了会议,还发表了致辞,为会议奠定了学术基调。各大高校的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资深导演等也参与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进行了主题发言,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张小迪等多位专家也进行了主题发言。文化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黄仲山副所长主持。
张猛的独特解读
张猛博士的发言主题是《吉加·维尔托夫与他的“城市交响乐”》,他着重介绍了苏联著名导演维尔托夫的代表作品《持摄影机的人》,他仔细解读了该影片在拍摄内容选择上的精心之处,还分析了素材的顺序设置特色,他认为,通过这些特点,影片对都市现代性体验进行了独特表达,为研究城市电影提供了经典范例。
张小迪剖析港片流变
张小迪博士以港片概念为基础,拿《狂飙》当作案例。他从狭义和广义港片的角度着手,认真细致地分析了香港江湖影视的演变过程。他解读了《狂飙》里的香港江湖影视剧历史,剖析了影片中的江湖人物,还分析了港片的景观。在他的认知里,《狂飙》展现出了与香港江湖影视的传承以及借鉴关系,进一步推动了江湖影视文化的研究。
张帅关注地下音乐
张帅导演将北京地下主流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他凭借多年对北京青年亚文化领域的观察,在《北京地下主流音乐的改变与相关城市群落的迁徙》的发言里,介绍了北京摇滚乐、电子乐、说唱等地下音乐空间的变化情况,他发现这些音乐空间先是集中在泛地安门一带,后来逐渐分散到郊区以及外省市,呈现出从中心向边缘的流变趋势,这引发了大家对于北京地下文化生存状况的思考。
王淑娇解读审美逻辑
王淑娇副研究员关注小说空间叙事 ,她在《:城市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的主题发言中 ,从小说同时性空间场景叙事特征着手 ,从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美学诉求 、都市生活新时空特征 、现代主义总体性建构这三个方面 ,解读了小说城市空间叙事背后的审美逻辑 ,让大家对小说审美有了新认识 。
陈涛探究电影美学
陈涛副教授借助“风景”这一视角来分析境况电影,他提出,境况电影尽管强调客观记录功能,然而在城市风景呈现方面却是经过主观编排的,其非虚构性影像实践涵盖“虚构性”和“叙事性”美学原则,这体现在构图、视角、运动、序列等多个方面,还为电影美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黄兰花探讨小说情感
黄兰花博士专心研究托马斯·曼的小说,她把《绿蒂在魏玛》当作研究文本,探讨流亡中的托马斯·曼怎样重新讲述德国民族情感建立的历史,她觉得通过作品能够解构“解放战争”的集体神话,还能处理与歌德个人神话的承接和发展关系,进而揭示出小说的深层内涵。
张洪亮阐释影片叙事
张洪亮博士介绍了克里斯·马克有关北京的影像,他以《:“双百”前后的文艺方针与克里斯·马克的北京影像》作为题目,介绍了影片的拍摄背景,从日常生活奇观化、新旧并存的北京等方面,分析了影片的北京叙事模式,还详细阐释了该片遭遇冷遇的多种原因。
你觉得这次关于“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表达”的研讨会,哪位专家的观点最具启发性?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还要记得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