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三年前箴言应验:演员挑戏重要性在我的后半生邬君梅身上体现
陈道明三年前箴言应验:演员挑戏重要性在我的后半生邬君梅身上体现
作为近期的热播剧《我的后半生》,从开播到结束,一直都是争议不断。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瑕不掩瑜的,毕竟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属于能叫得出名字的老戏骨,演技实力算得上是清晰可见。
演技争议初现
《我的后半生》里,邬君梅因资深演员身份备受瞩目,然而她的演绎却招致不少争议。剧终时她虽是压轴出场,却以“乐水珊”一角在追悼会上始终保持微笑,这神情与葬礼的庄重氛围极不相称。镜头多次聚焦于她,观众却未能感受到对逝者的哀思,让人费解。
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陈道明三年前的那句话——“演员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戏”。如今,这句话似乎在邬君梅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对于这样一位资历深厚的演员,她的表现确实让人感到意外。或许,她当时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角色所应展现的情感。
婚礼失态表现
邬君梅在沈卓然婚礼的现场,面对李黑豹抢亲的情节,显得非常焦虑。抢亲本应带来情感上的冲突和选择上的纠结,但邬君梅却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无表情的状态。
表情僵硬,言辞迟钝,宛如木偶。婚礼和抢亲这类场合本应充满戏剧性,观众期待着精彩的表演,然而呈现的却是索然无味的场景,让人感到颇为失望。
角色情感缺失
在剧中,“母亲”这个角色描绘得十分丰富,对演员的演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邬君梅的表现似乎并不突出。她面对孩子时眼神显得冷漠,与孩子的互动更像是在履行职责,缺乏了母亲应有的温情和情感互动。
这部剧中的母亲形象需要是饱满且富有情感的,而非这般冷漠。观察下来,邬君梅在表现这一角色的情感方面,显然做得不够,使得观众难以与这位母亲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妆造不符时代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讲述的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形象。然而,这位母亲的妆容和保养看起来过于完美,让人难以入戏。若非角色设定,恐怕观众会误以为她与梅婷所扮演的角色是亲姐妹。这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在这种情境下,母亲这一形象需要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描绘,以便观众能更顺畅地融入剧情。然而,邬君梅的妆扮似乎有些偏离现实,这无疑减少了观众观影的乐趣。
吃戏格格不入
剧中邬君梅扮演的角色在吃野菜饼的戏份中,举止优雅,神态自若,仿佛在品尝高级餐厅的美食。然而,这与当时物资匮乏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那个艰难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野菜饼不过是简单且略显粗糙的食品。
她优雅地品尝着饼,让人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困苦。本应通过吃戏来展现角色的生活与时代的背景,然而这样的演绎,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应对争议之态
邬君梅在网络争议面前,展现了海派的风度,她比喻说:“演员就像一个容器,既能容纳赞美,也能包容批评。”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似乎并不能完全消除观众心中的疑问。
她曾在《陪读妈妈》里,凭借一滴泪珠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但这次却因一个微笑引起了争议。北京电影学院的崔新琴教授评价她的角色显得高傲,认为她的演技能够抚平任何时代的皱纹。这次引发的争议,是偶然的失误,还是存在其他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演员在扮演不同年代的角色时,最要紧的是什么?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