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北影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中国独立电影与纪录片的先锋人物与直言批评家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中国独立电影与纪录片的先锋人物与直言批评家

人物简介:张献民,1964年生,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电影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组委会主席。作品有纪录片《家在北京》等。

初次结缘纪录片

1986年,一位年近九旬的国际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来到我国拍摄《风》。那时,张献民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因推荐而成为伊文思在中国的助手。在这六个月的共事中,张献民与伊文思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段经历也让他对纪录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纪录片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尤里斯·伊文思对张献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们不仅在现实工作中有所接触,精神层面上的影响更是细腻且深远。张献民后来用辩证的文字缅怀伊文思,着重指出伊文思在面对歧义时作为艺术家的独特之处。自那以后,张献民便投身于纪录片领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纪实影像的关注

张献民在纪录片领域耕耘二十余载。他所关注的纪实作品大多源自民间,他认为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直接且充满力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类影像较为生疏,它们属于小众文化范畴。相较之下,人们可能更熟悉《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

大众接触这类影像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是其小众化的一个原因。然而,张献民认为,民间纪实影像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能够真实地展现社会生活。这些影像就好比社会的显微镜,让人们得以窥见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感受其中的色彩与纹理。

纪录片成新媒体形态

环球人物杂志提及有人将纪录片视为新兴媒体形式,张献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纪录片种类繁多,涵盖了多样的主题、视角、表现手法和地域特色,具有众多的发展潜力。

观察现实,我们发现历史文化类作品关注的是悠久文明,而社会现实类作品则聚焦于当下的热点问题。这些作品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们没有固定的展示模式,可以灵活地呈现内容。此外,纪录片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其影响力正逐步增强。

介入当下中国现实

张献民提到,关于纪录片如何融入中国当前的实际生活,他认为时代变迁迅猛,一些事件正处在风浪之巅,媒体对此关注不够,或者缺乏深入探讨。纪录片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涉猎那些媒体较少触及的社会议题。

某些矿工的辛劳生活被纪录片所捕捉,这有助于社会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境遇。然而,他也指出,若媒体功能过于突出,可能会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误区,导致纪录片在表现手法和内容深度上缺乏多样性。

新纪录片运动原则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迎来了一股新风潮。那时制作纪录片,主要遵循的是追求客观公正的原则,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偏不倚。这样的拍摄理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和纪录片行业所处阶段的双重影响。

创作者意图通过客观的记录来呈现事实。基于这一理念,涌现了许多带有现实主义特征的纪录片。这些作品如实描绘了生活,并未加入个人色彩。它们对后续纪录片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和启示。

纪录片工作者的困境

纪录片制作人员遭遇不少挑战,拍摄过程艰辛,作品不易与公众接触。张献民曾被媒体采访,报道标题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独立电影”,此标题让张献民感到不悦。

在他眼中,独立电影制作者和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出身平凡,尽管遭遇重重挑战,众多年轻人为影像事业甘愿奉献。他们投身电影并非追求名利,而是追求自由表达。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他们的困境,更要看到他们的热情与执着。

你认为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